字型大小:

校友登入

加入粉絲專頁

電子報QRCode

校友會最新訊息

99度藝術中心總監許芳智學長

  • 點閱: 6306
  • 推到: plurk  facebook  googleplus  twitter 
  • 張貼日:2011/9/29
99度藝術中心總監許芳智學長
  • 標題:99度藝術中心總監許芳智學長
  • 內文:

    99度藝術中心藝術總監   許芳智學長 專訪 


    2010 / 11 / 08


    訪問:王俊棠,黃文祥,陳逸鋒,王浩諄


    撰稿:文書組 / 黃文祥


     


    一、畫廊經營的肇端


    雕塑系的同學邱顯德,因為他的水彩在系上算是相當特殊,是第一個在學校展示廳,一年級就辦個展的同學。他當時展出的作品,水彩很不錯。因為畫得很好,系上學長學弟妹都想認識他,就這樣認識的,不然我是美術系,他是雕塑系,不可能碰在一起。畢業後我作室內設計,他幫忙兄長做服裝業務,但一直覺得他沒繼續走創作很可惜,所以我一直鼓勵他繼續創作,且經由他輔導的學生,成績都很優異。後來在師大藝廊,看到他的作品,發現他的作品已經超乎我的想像之外的好,感覺上如果是別的畫廊,可能會把他的潛力給埋沒了,所以動了念頭,就跟朋友商量,一起經營畫廊,也意圖幫助一些台灣好的畫家的發展。


    於是,2002年計劃,2003年成立至今,八年多了。期間有很多畫廊成立,但都以商業為考量,短期經營,所以不會真的用心去經營一個藝術家,我認為畫廊應該分為:經紀藝術家跟代理藝術家兩類,經紀是全力支持與代理不同,代理只是辦展覽,經手買賣畫作。


     


    二、畫廊的形塑與轉變


    民國七十六年〈1987〉以後,台灣的畫廊,藝術事業,慢慢開始有發展,黃金時期約是民國七十六到八十多年,當時只要在畫廊展出的畫家,幾乎都能賣光,不管作品好壞,原則上都很好賣。這種情況,與當時台灣經濟迅速起飛,股票、房地產快速成長有關。而有了錢,對藝術多少有些認識的人,就會想買些藝術作品來裝潢家裡。台灣早期資訊也並不透明,大都只能接觸到台灣的藝術,藝術家訊息等等,所以當時以台灣本土藝術家畫作為收藏主體,是畫廊發展期。


    資訊的開放與取得,對於整個社會美的認知,會受到影響,世界各地都一樣,都是很正常的發展。


    近幾年,台灣受大陸市場影響很大,目前台灣收藏家幾乎是放眼來買世界各地的藝術品,很多畫廊也展售世界各地的藝術品,比例上已經失衡了,我認為適中會較好,應該多少還是要以台灣的藝術家為主,鼓勵本土的藝術成長,盡一分心力。


     


    三、畫廊立足台灣,放眼世界


    國內收藏家的實力其實很強,不輸日本,在亞洲算很強。購買藝術品的人口,畫作的量與畫作的尺寸,在亞洲都是數一數二。這是在畫廊買畫的情況,拍賣市場是另一個市場,但有炒作疑慮,表面交易不一定是真相。很多藏家卻都會受到拍賣市場的影響,他買畫的標的,對藝術家的認知,都會考慮拍賣市場的內容。可是,事實上那是可以人為炒作的部份,所以透過拍賣市場的機制,很多人認為大陸藝術家很有名,事實上並非絕對正確。然而,大陸官方、民間出錢出力挺他們自己的藝術家,卻是不爭的事實。


    這樣的背景下,台灣藝術家為甚麼還是要去大陸尋求發展?因為現在大陸藝術市場,藝術舞台的逐漸主流化,如果沒在那個舞台出現,登場,發展,會被邊緣化,是不太容易被發現的。雖然台灣藏家還是很有購買實力,但是,藝術家如果都只有在台灣發展的話,以新的收藏家的概念來說,你還不是在檯面上的藝術家。當然也可以在其它國家發展,但整個成本都會高出很多。


    台灣的政府對畫廊不瞭解,事實上台灣政府應該要來支持畫廊,而不是去支持個人的藝術家,或許因為怕圖利畫廊,落人口實。但是沒畫廊來發展,光是補助藝術家,也是白費。應該是鼓勵畫廊去發掘新的藝術家,去發展才對,所以他們的想法有很大的偏差。因為去推動一位藝術家時,不見得會從藝術家身上獲取多大的利益,國外所見的例子,每年政府或財團都有花經費去推廣,但台灣畫廊卻要自給自足,這樣反而會讓國內畫廊不願去做推展或發掘藝術家。韓國畫廊有補助下的中國畫家展出,日本也同樣展出中國的畫家,卻獨缺台灣畫家,因為推展台灣藝術家沒有任何補助,風險相對也就會較國外藝術家高,當然展出意願就小,這樣不就影響了台灣藝術家,成為國際性藝術家的成長機會?


    台灣的畫廊很多,且有民間畫廊協會,大陸畫廊少,相關協會也只有美協,美協等於是政府的下屬單位,是官方的組織。所以,上海跟北京的畫廊很羨慕台灣畫廊。日本的畫廊歷史比台灣早很多,但日本的畫廊博覽會也辦得不理想。所以,以每年舉辦的畫廊博覽會來說,台灣畫廊協會還算是蠻有實力的。此外,亞洲來說,藝術事業跟台灣相近的,大概就屬香港的畫廊,他們的藝術博覽會辦的比台灣還要好,自由島,在藝術品的買賣與拍賣來說,比台灣方便,跟大陸的交流也比台灣便捷。一般來說,香港市場比台灣好,香港地方小,畫廊也較少。大陸的畫廊,還不是很成熟的市場,只有幾間比較久,年資一般來說只有五年左右而已。大陸的買家,在拍賣市場的炒家,比在畫廊的買畫的藏家多,大陸藏家大都會在拍賣會購買或直接跟畫家買,卻少跟畫廊交易。


    這幾年北京798擴大,因擴張太快,又碰到不景氣,比起以前,交易內容每況愈下,比較冷清。不過798是以畫廊為主力,組織算是比較複雜,國外畫廊,韓國畫廊,台灣畫廊,日本畫廊等等,就是有這些外國畫廊在支撐,所以它還不至於整個垮下來,但事實上,整個狀況這幾年都比之前差。所以當初也是做了評估後,才會決定在上海莫干山路M50設立畫廊。國外的發展也是必須要持續做的,不能缺席。


     


    四、畫廊畫家,共存共榮


    畫家當然一定要有個人風格,所以才會成家。無風格不成家,不用畫的多好,而是要有獨特性,不能跟別人太雷同,有一點點可能免不了,受影響難免,但要減到最低,一定要很容易分辨,當然有創意,技巧有突破,是更好,所以我代理的藝術家標準,就是個人風格要很明確。


    回頭說到藝術家,當代藝術家要投入專業創作其實很難,台灣經濟飛漲的黃金時期已過,要突破現況不容易。如果要投入創作要有心裡準備,事實上會比以前難很多,現在連要展出個展的畫廊,肯代理的畫廊都很困難,要跨越畫廊的代理與經紀這個門檻是個很大的挑戰,藝術創作如果要做商業的發展,還是有一定的難度,要投入專業創作,心裡建設要很強,要對創作很狂熱,要不計較太多得失,因為畫廊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去推,藝術家有自信很好,但如果是用旁人客觀的觀點來看,也許就不是那麼好。如果以商業角度看,那就更困難了,投資藝術家像種樹一樣,要花很多精神去照顧,但很多藝術家不能理解這個概念,到最後要配合就很難。展出沒有代理等於白展,因為沒有後續的話,藝術家自己要申請展覽場地,發展也很有限,要畫又要賣又要展會弄得四不像,角色不能混淆。

  • 單位:美術書畫系友會